上周开始,老南带娃去云南转了一圈,路上有不少挺有意思的事,今天碎片化聊聊。
这次的路线偏小众,飞丽江直接自驾,沿着鹤庆、沙溪、诺邓,最后到大理,从大理飞回南京。
【资料图】
这条路线原计划是20年春节的,结果众所周知的原因,拖到今年夏天才走。
结果因为出发之前工作太忙,攻略都没时间做,也就订了个宾馆,就匆匆上路了,都是当天晚上研究第二天干啥。
01
发现一,新兴文化对旅游的带动日益显著。
以前我们旅游,无非是追求优美的风景,或者自略的高强度路线,或者让人向往的人文,或者是独特的美食。
但这次在云南,老南看到了新兴文化地标,已有了强大的流量。
如沙溪,离丽江1个多小时路程,是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古镇,前几年还比较冷门,很多人觉得丽江太商业化了,所以去沙溪追求宁静,但这几年商业化也挺厉害了。
我们这次去主要是去看下一周一次的赶集,还挺有意思,小朋友看得也很开心。
在靠外围的玉津桥,遇到大量马自达拉客,还很人性化,人人手上都拿着PPT一样的图片:在离景区2公里的隔壁村,有个先锋书店。
于是,老南就直接开车过去,毕竟先锋书店是从南京发家的, “大地上的异乡者”。
结果到了后,发现这个村,除了先锋书店,其他啥吃的、玩的都没有。但整个村都在赚先锋书店的钱。
如上面提到的马自达,一辆辆络绎不绝的拉人过来,看这架势一个司机一天几百块是能苦到的。
先锋隔壁几家,门前空地停车收费10元一次,我毛估估一天几百块也很轻松。
围绕着先锋,有咖啡馆、炸鸡店等,基本也是蹭先锋的人气转化。
一个文化符号,能吸引这么多人气,且带动一个没任何特点的小村的经济,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。
不仅如此,今年新上的一部连续剧,刘亦菲主演的《去有风的地方》,也是在大理、沙溪一带拍的,沿途几乎所有拍戏的点,如今都成了网红打卡地,大家感受下粉丝的疯狂:
这是在凤阳邑村,也是剧组重点拍戏的一个地方,如今也是火得一塌糊涂,哪哪都是人。
甚至当年拍戏的这个院子,我听门前的做生意的老板说,是提前预约才能进去,不然只能在门口。
甚至在门口拍照,都要排队。
沿途好几个地方莫名其妙的人特别多,而且年轻人很多,基本不用问,都是追这部连续剧来打卡的。
所以,新兴文化对旅游的带动,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,流量还真不低。
02
发现二,原始积累的不易
聊这事前,大家可以看下老南3年前写的《这次危机,如何化解?》,其中特别提到温铁军在香港大学《新中国十次危机概述》的讲座中,一些核心观点:
什么是发展?就是把资源资本化,并获得资本增利的过程。
如何资本增利?工业化是必然途径,但需要极其密集的资本。
密集的资本如何获得?欧洲,通过殖民地,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;新兴国家,主要来自殖民宗主国的产业转移,和后期70年代,西方经济危机后的产业转移。所以,西方的发展,制度是后期派生的,核心还是完成了初期资本积累。
这次老南在诺邓时,特地自驾走了沘江,因为那号称中国古桥梁博物馆,明清以来各种形态的古桥,很值得一看。
看这些桥走的路,是215国道,其实挺危险的,尤其在雨季。
一边是沘江,奔流的黄水看得人腿都软。一边是悬崖,各种落石。最险的一次,一块大石头,从我们车前面20米处砸下来,吓得一身冷汗。
江两岸,一路还是能看到不少工地:
不大确定这是公路还是高铁,但施工难度、工程造价,肯定是远高于我们江浙平原地区。
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,中国这么大的国家,如云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,路都没有,如何发展经济?又如何完成当地的资本积累?这其实就涉及到了地方债务问题。(这个话题比较敏感,老南在“16号内参”里专门详细写过,这里就不展开了)
包括我从沙溪自驾到诺邓的途中,也经过一段高速,差不多四五十公里,全程下来,我这股道,就没遇到一辆车。
如果比较愤青的说法,就是超前建设,形成了极大的浪费。但如果考虑到未来人工、材料的通胀,等需求到了再修建,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。
可参考美国为啥现在修高铁、修公路特别慢?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太贵。
所以,对当地而言,持续的基建投入,是时不待我的,现在不修,未来更修不起。但这背后又会另一个大问题,就是极低的现金流回报,导致巨大的债务压力。
这就会对当地的行政能力要求特别高,如何把握好发展和负债的关系。
举个负面例子,路经一个服务区,老南开了眼界。
这个服务区,居然没有加油站,就这么一个卫生间,超市也没有,就这么一个自动购物机,毕竟车流太少了。
结果在卫生间里,老南开眼界了:
所有的水龙头都是感应的不说,毕竟前几年疫情,居然所有的镜子,每面都是感应灯,人走过去就会亮起来,这也太高级了吧。
老南江浙沪经过N个服务区,也没这么豪华过。但这种高档货用在这里,真的合理吗?
所以,当你真去了这些地方,才能对地方债务有新的认识。
一方面的确要理解,尤其落后地区,错过了这个基建窗口,可能就再也没办法改善。但另一方面,这个过程对专业、廉洁,要求都非常高,稍有偏差,就很容易走了歪路。
03
发现三,无处不在的周期
这次在诺邓住了两天,相信大部分人知道这个地方,也是看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记住了这里产井盐和火腿。
诺邓自古就是井盐产地,古时候一个诺邓的盐税,能占滇西南的75%税收收入。所以,这里有盐马古道,直通藏区。
用当地人的话说,诺邓兴于盐,也衰于盐。因为建国后,随着低成本的海盐大量冲击市场,诺邓这种工艺相对复杂,且很难上量的井盐,全面淘汰。
所以,诺邓的文化古迹,基本截止于明清,如这个阁顶200多年前的28星宿彩画,近代的基本看不到。
但这几年,随着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带货,以及道路修缮(大理到诺邓2小时路程,大部分高速),这里的井盐又慢慢得回暖了起来。
我们当时去参观了几家做井盐的,一直忙忙碌碌,完全用古法制作,含钾无碘的盐,问了下卖的还还不错。
估计当地人也没想到,祖上这些老古董,居然现在还能赚到钱。
其实这背后都是周期,从工业化低价大生产,到中产精致生活的新需求。
结
一路下来,还有不少收获,小朋友玩得也挺开心。
其实也如我之前文章常说的,大家还是要放下手机,多去看看真实的世界。毕竟,互联网上的世界是流量优先,是正态分布的两端。线下的世界,才是正态分布中间,常态的世界。
-END-
标签: